傳統(tǒng)的電化學測量(如循環(huán)伏安法)給出的是宏觀、統(tǒng)計平均的信息。我們只知道“整個電極"上平均發(fā)生了多少電流,但不知道:表面原子結構在電位變化時如何重構?
吸附的分子或離子具體在哪個位點?
成核、生長、腐蝕等過程是從哪里開始、如何進行的?
· 原位技術,如EC-STM和Cat-TEM,就是為了“看見"這些微觀過程,從而在原子/納米尺度上建立結構-性能關系,為設計更好的催化劑、電池電極等提供理論基礎。
· EC-STM是STM技術應用于電化學環(huán)境的產物,是研究電極表面原子結構和過程的利器。
1.技術原理與關鍵組件
2.基本原理:與傳統(tǒng)STM相同,基于量子隧穿效應。一個尖銳的金屬針尖在樣品3表面掃描,通過監(jiān)測隧穿電流來反映表面的形貌和電子結構。
4.關鍵挑戰(zhàn):如何在導電的電解液環(huán)境中,隔離巨大的法拉第電流(來自電解液中的電化學反應),使其不干擾微弱的隧穿電流。
5.核心解決方案:
6.工作電極:待研究的樣品。
對電極:構成電流回路。
參比電極:精確控制工作電極的電位。
STM針尖:作為獨立的第四電極,其電位也需被精確控制(相對于參比電極),以消除針尖-溶液間的法拉第電流。
針尖絕緣:僅暴露的極小部分(通常用涂蠟、玻璃、電泳漆等方法),將針尖與電解液的法拉第接觸面積降到低。
Cat-TEM最初是為催化研究而發(fā)展,現在更廣泛地稱為液相電化學TEM。它通過在TEM內部創(chuàng)建一個微型的“電化學芯片",來實現對液相環(huán)境中納米過程的觀測。
技術原理與關鍵組件
1.基本原理:使用兩個超薄的氮化硅(SiN)窗口(通常厚度<50 nm)構成一個微小的液體腔室(高度約100-500 nm)。將液體樣品(電解液)密封在其中。
2.電化學集成:在芯片上預制工作電極、對電極,并通過微納加工技術引出導線。參比電極有時會被集成或省略。
3.成像:高能電子束穿透超薄的SiN窗口和薄液層,對腔室內的納米結構(如沉積在工作電極上的催化劑顆粒)進行成像。
4.主要優(yōu)勢
高時空分辨率:分辨率可達1-2 nm,可與UHV兼容,遠高于光學顯微鏡。可以實時拍攝納米過程的視頻(毫秒到秒級)。
5.體相信息:不僅能看表面,還能看到液體內部的納米顆粒、氣泡的形成、以及材料的體相結構變化(如相變、晶格條紋)。
6多模態(tài)表征:可與電子衍射、EELS、EDS 等技術聯用,同時獲得樣品的晶體結構、化學組成和電子結構信息。
7.統(tǒng)計意義:視野內通常包含大量納米顆粒,可以同時統(tǒng)計研究多個個體,結果更具代表性。
